学习人工智能第一天

第一章  从数学建模到人工智能

  为什么要把数学建模与当今火热的人工智能放在一起?

  首先,数学建模在字面上可以分解成数学+建模,即运用统计学、线性代数和积分学等数学知识,构建算法模型来解决问题。数学建模往往是没有对与错,只有“更好”(“better”),就好像让你评价两个苹果哪个更好吃,只有好吃、不好吃或者更好吃,没有对与错。

  人工智能(Articial Intelligence,[ˌɑːrtɪfɪʃl ɪnˈtelɪdʒəns],简称AI),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一种“黑科技”,人类通过它让计算机“更好的”像人一样思考。可以说“算法模型”是人工智能的“灵魂”,没有算法模型,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因此我们将从数学建模开始入手,由浅入深的揭开AI的神秘面纱。

1/1 数学建模

1.1.1 数学建模与人工智能

  1、 数学建模简介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即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过程,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方式表达,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进求解。数学建模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数学+建模,即运用统计学、线性代数和积分学等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解决问题。

  按照传统定义,数学建模是对于一个现实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实际问题),做出必要的简要假设(模型假设),根据对象的内在规律(业务逻辑、数据特征),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计算机软件,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

  亚里士多德说,“智慧不仅仅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应用知识的能力中”。数学建模就是对数学知识最好的应用,通过数学建模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都可以靠它来解决,其流程图如图1-1所示。

学习人工智能第一天

 

                      图1-1   数学建模流程

  2、人工智能简介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可能是近些年才对其有所了解,其实人工智能在几十年以前就被学者提出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而被引爆。

  (1) 人工智能的诞生

  最初的人工智能其实是20世纪30至50年代初一系列科学研究进展交汇的产物。1943年,沃伦·麦卡洛克和瓦尔特·皮茨首次提出“神经网络”概念。1950年,阿兰·图灵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即如果一台机器能与人类展开对话(通过电传设备)而不能辨别初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则具有智能。直到如今,图灵测试仍然是人工智能的重要测试手段之一。1951年,马文·明斯基与他的同学一起建造了第一台神经网络机,并将其命名为SNARC。不过,这些都只是前奏,一直到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人工智能这个词才被真正确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是目前AI诞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学习人工智能第一天

            从左至右:Trenchard More 、John McCarthy 、Marvin Minsky 、Oliver Selfridge 和Ray Solomonoff(摄于2006年),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相关的许多实际应用一般是从机器的“逻辑推理能力”开始着手研究。然而对于人类来说,更高级的逻辑推理基础是“能力学习”和“规划能力”,我们现在管他叫“强化学习”和“迁移学习”。可以想象,“逻辑推理能力”在一般的人工智能系统中不能起到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当前,在数据、运算能力、算法模型、多元应用的共同驱动下 ,人工智能的定义正从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演进到协助引导提升人类智能,如图1-3所示。

                                                                                         

学习人工智能第一天

                              图1-3 下一代人工智能(图片来源《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

  (2)人工智能的概念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wsxg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