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习javascript的异步脚本加载

先来看这行代码:

<script src = "allMyClientSideCode.js"></script>

这有点儿……不怎么样。“这该放在哪儿?”开发人员会奇怪,“靠上点,放到<head>标签里?还是靠下点,放到<body>标签里?”这两种做法都会让富脚本站点的下场很凄惨。<head>标签里的大脚本会滞压所有页面渲染工作,使得用户在脚本加载完毕之前一直处于“白屏死机”状态。而<body>标签末尾的大脚本只会让用户看到毫无生命力的静态页面,原本应该进行客户端渲染的地方却散布着不起作用 的控件和空空如也的方框。

完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脚本分而治之:那些负责让页面更好看、更好用的脚本应该立即加载,而那些可以待会儿再加载的脚本稍后再加载。但是怎样才能既滞压这些脚本,又能保证它们在被调用时的可用性呢?

一、<script>标签的再认识

现代浏览器中的<script>标签分成了两种新类型:经典型和非阻塞型。接下来讨论如何运用这两种标签来尽快加载页面。

1、阻塞型脚本何去何从?

标准版本的<script>标签常常被称作阻塞型标签。这个词必须放在上下文中进行理解:现代浏览器看到阻塞型<script>标签时,会跳过阻塞点继续读取文档及下载其他资源(脚本和样式表)。但直到脚本下载完毕并运行之后,浏览器才会评估阻塞点之后的那些资源。因此,如果网页文档的<head>标签里有5 个阻塞型<script>标签,则在所有这5 个脚本均下载完毕并运行之前,用户除了页面标题之外看不到任何东西。不仅如此,即便这些脚本运行了,它们也只能看到阻塞点之前的那部分文档。如果想看到<body>标签中正等待加载的那些好东西,就必须给像document.onreadystatechange 这样的事件绑定一个事件处理器。

基于上述原因,现在越来越流行把脚本放在页面<body>标签的尾部。这样,一方面用户可以更快地看到页面,另一方面脚本也可以主动亲密接触DOM 而无需等待事件来触发自己。对大多数脚本而言,这次“搬家”是个巨大的进步。

但并非所有脚本都一样。在向下搬动脚本之前,请先问自己2 个问题。

该脚本是否有可能被<body>标签里的内联JavaScript 直接调用?答案可能一目了然,但仍值得核查一遍。

该脚本是否会影响已渲染页面的外观?Typekit 宿主字体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把Typekit 脚本放在文档末尾,那么页面文本就会渲染两次,即读取文档时即刻渲染,脚本运行时再次渲染。

上述问题只要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该脚本就应该放在<head>标签中,否则就可以放在<body>标签中,文档形如:

<html> <head> <!--metadata and stylesheets go here --> <script src="https://www.jb51.net/headScripts.js"></scripts> </head> <body> <!-- content goes here --> <script src="https://www.jb51.net/bodyScripts.js"></script> </body> </html>

这确实大大缩短了加载时间,但要注意一点,这可能让用户有机会在加载bodyScripts.js 之前与页面交互。

2、 脚本的提前加载与延迟运行

上面建议将大多数脚本放在<body>中,因为这样既能让用户更快地看到网页,又能避免操控DOM之前绑定“就绪”事件的开销。但这种方式也有一个缺点,即浏览器在加载完整个文档之前无法加载这些脚本,这对那些通过慢速连接传送的大型文档来说会是一大瓶颈。

理想情况下,脚本的加载应该与文档的加载同时进行,并且不影响DOM 的渲染。这样,一旦文档就绪就可以运行脚本,因为已经按照<script>标签的次序加载了相应脚本。

如果大家已经读到这里了,那么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想写一个自定义Ajax 脚本加载器以满足这样的需求!不过,大多数浏览器都支持一个更为简单的解决方案。

<script defer src = "deferredScript.js">

添加defer(延迟)属性相当于对浏览器说:“请马上开始加载这个脚本吧,但是,请等到文档就绪且所有此前具有defer 属性的脚本都结束运行之后再运行它。”在文档<head>标签里放入延迟脚本,既能带来脚本置于<body>标签时的全部好处,又能让大文档的加载速度大幅提升!

不足之处就是,并非所有浏览器都支持defer属性。这意味着,如果想确保自己的延迟脚本能在文档加载后运行,就必须将所有延迟脚本的代码都封装在诸如jQuery 之$(document).ready 之类的结构中。

上一节的页面例子改进如下: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wgzj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