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贵州模式背后的“产业密码”

  证券时报记者 孙森林 王明弘

  作为没有“平原支撑”、还肩负“脱贫攻坚”重任的省份,贵州今年上半年GDP增速1.5%,位居全国前三。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产业扶贫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正在让贵州撕去贫穷落后的标签。近日,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巡礼”采访团走进贵州,走访当地政府职能部门,深入企业,透视贵州的产业布局,认识一个真实的贵州,感受贵州的高速发展和未来潜力。

  龙头产业发展模式有迹可循

  今年上半年,贵州GDP实现1.5%的增长,连续38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农业增长5.5%,成为贵州经济走出逆境的主力。贵州正在走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模式?先来看一组数据:

  刺梨产业——35家重点调度企业今年上半年累计生产刺梨系列产品9758吨,销售8603.27吨。

  辣椒产业——有老干妈、贵三红2户辣椒加工龙头企业,上半年,老干妈工业总产值达35.8亿元,同比增长14%。

  牛羊产业——以黔道食品公司、金诚食品公司、麻阳河食品公司领头的28家牛羊产品加工企业,今年上半年生产牛肉干、熟制羊肉等加工产品共3005.35吨,实现销售收入2.46亿元。

  茶叶产业——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0家,省级龙头企业228家,市级龙头企业384家。截至6月底,全省新增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160家,新建或改造茶叶精制加工中心25个。

  这是上半年贵州的部分扶贫产业数据,通过龙头企业和龙头产业带动偏远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是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着力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贵州产业经济发展的最优路径。

  以白酒产业为例,贵州是国内酱香型白酒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以赤水河流域为核心的产业带拥有不可复制的生态环境、道法自然的酿造工艺、无可比拟的品牌引领,已形成“酱香为主、兼顾其他”“高端引领、中低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

  2019年贵州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产值1131亿元,完成增加值1089.2亿元,同比增长15.8%。在今年贵州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推进世界级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建设。到2020年,全省优质烟酒产值达到1600亿元,其中白酒产值达到1200亿元,卷烟产值达到400亿元。

  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的领头羊,往往一个企业能带动一条产业链的发展。茅台镇上还有300多家酒企受益于茅台的品牌外溢,每天有大量采购商和投资者慕名前往茅台镇寻找好酒。受益的群体还包括种植高粱的农民、包装企业和白酒渠道供应商等,茅台镇甚至仁怀市的地方经济都得到极大的发展。

  贵州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麻绍敏表示:“如今的贵州正在崛起,贵州的产业发展质量正在逐步提升。我们准备赴深圳进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招商,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推动贵州的产业发展,这是我们下半年工作的重点。贵州经济发展不仅要有速度,还要有质量,把速度和质量结合起来,才能推动贵州的产业发展。”

  产业集群的“贵州样板”

  2018年,贵州省正式启动实施《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新型建材、现代化工、优质烟酒等产业迈上2000亿元级台阶;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产业达到千亿元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航母”。

  从行动方案来看,贵州的产业发展思路非常清晰,而资本催化,则是贵州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以贵州茅台为例,贵州茅台是贵州资本市场发展的典型代表,市值已突破20000亿元,为A股市场市值最高的上市企业。透过贵州茅台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资本市场助力贵州龙头产业发展呈现的正向效应十分明显。

  “从二级市场来看,这是一个公共性企业。上市后来自外部的压力,推动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茅台的价格是投资者买出来的。”贵州证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凌峰表示,茅台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助力,在市场的高度关注下,企业严格遵循上市公司发展要求,规范运营,做大规模。

  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模式对贵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底子薄、产业弱的被动局面下,贵阳抓住大数据产业的牛鼻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国际巨头来到贵阳落户。截至目前,贵安新区直管区累计引进大数据服务企业140家,形成了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贵州样板”。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53b9ae094b6602380a9c6a5ed02bbd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