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西迁精神 矢志爱国奋斗(3)

交通大学自诞生起就“为民族而生、为时代而生”。甲午战争前后,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开办新式学堂的设想。1896年,盛宣怀以“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创建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开启了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新篇章,也奏响了爱国奋斗的序曲。

交大人爱国奋斗的精神气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得到了擢升和绽放。1955年,交通大学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主体内迁西安,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听党指挥跟党走”为精髓的西迁精神既崇高又平凡,既特殊又普遍,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中国文化发展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西游”一直寄托着中华民族开拓、融通的情结。特别是在张骞凿空西域后,打开了一扇如此重要的大门——丝绸之路。从此,悠长的岁月里,丝绸之路在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之间,搭建起交流对话的桥梁,承担了世界文明主轴这一伟大的历史作用。

随着近代以来东南沿海工商业的繁荣,黄河中上游,西北大陆,迟滞已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要积极寻找新生命,成长新力量,培养持续和谐发展的增长极。因此,使西部与东部发生对流,力求平衡充分发展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大学,作为知识分子云集之高地,原始创新聚集之场所,青年才俊成长之起点,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科技文化强国中理应承担重大使命。毋宁说,交大西迁正是新中国不断开拓发展的完美赓续。与此同时,建设和发展好西安交通大学,其当代价值愈益凸显。

    深刻领会爱国奋斗精神的理论逻辑

一个大学的精神,一要溯其历史,观其由来演进;二要看其教育理想的建立和实施。双甲子、三世纪,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教育理想中,从历史到今天,爱国奋斗毫无疑义地处于核心地位,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凝练表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砥砺前行。

交通大学从创建南洋公学,拓荒蒙昧以造就“桢干大材”,到唐文治培养“领袖人才”“奇才异能”,以“第一等人才观”陶冶学生品行,办出“中国第一大学”的努力,再到叶恭绰、淩鸿勋、蔡元培、黎照寰等多位校长秉持“造就交通专门人才、力图高深学术之发展”的宗旨,办出一流工业大学的实践,无不体现出交大人爱国奋斗、争创一流的气魄胸襟。迁校西安后,交大人擎起“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大旗,彭康校长提出西安交大“要赶上世界最好大学”“要多培养几个钱学森”,这是交大一贯坚守的追求卓越思想的体现。交大人在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中,不断砥砺前行、奋勇拼搏,塑造出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征程、新使命,交大人深刻认识到爱国奋斗是激扬新时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必然要求,自觉将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勇于担当、奉献国家。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进一步丰富了西迁精神的新内涵,开展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旗帜的活动;倡导和做强具有时代特征和交大特色的奉献报国的使命文化、严谨精致的卓越文化、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铸就了新时代交大人的精神风骨和优秀品质。

    深刻理解爱国奋斗精神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应当理解为立足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对于西安交通大学来说,就体现在“扎根西部”的办学定位。60多年来,西安交大已经为国家培养了超过27万的各类人才,其中40%的毕业生在西部就业。“十三五”期间,学校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程”,为国家尤其是西部输送更多更优秀人才。这所大学的专业、技术和声望,成为西北发展的引擎与基石。一所大学的兴衰变化,无不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密切。在这个意义上,定鼎中国的西北部建设一所“双一流”大学,是影响深远的国家战略,是对西北地区发展面貌、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脱胎换骨的全面变革。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28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