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人物|院士苏纪兰:就是要中国昌盛富(2)

6月7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公众科学日”首次开启网络直播。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在线授课,他以渤海生态系统损害情况观测、“盐沼—滩涂—海草床”滨海湿地保护、南海内潮预报研究为例,告诉人们认识海洋是保护海洋的重要基础,要发展海洋观测监测技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这位85岁的物理海洋学家依旧那样满腔热情,为中国的海洋事业鼓与呼。

万里寻根报效祖国

20世纪70年代后期,正积极招徕各方科技人才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意外迎来了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年轻学者。

苏纪兰作出回国的抉择并非一时冲动。他说:“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受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爱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对祖国有一种责任感,就是要中国昌盛富强。”

1935年出生于湖南的苏纪兰,经历了祖国遭受日寇欺凌的动乱岁月。解放前夕,他随父亲去了台湾。大学毕业后,又去了美国,1967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学位,先后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副教授。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他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建设,关注着中国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科技成果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希望能对中华民族的崛起有所作为。

1971年夏,趁着去夏威夷科研访问的机会,他变卖了房子,驾着汽车,绕道去了加拿大,打听回国事宜,还向中国使馆寄去申请回国的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苏纪兰的心愿迟迟未能实现。

1972年8月,苏纪兰随一个旅美华侨访华参观团踏上了故土,并出乎意料地在人民大会堂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当工作人员介绍他的时候,总理亲切地说:“几次要求回到祖国的就是你吧?祖国欢迎你,但还要请你等一些日子。”这次接见使他终身难忘,更坚定了回归祖国的决心。

1977年,国内局势已经稳定。此时,苏纪兰虽已被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授予终身任教权,但他还是举家登上了飞向祖国的航班。

苏纪兰回来了,在位于杭州的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受到了特别的优待。由于没有多余的住房,一位所领导让出了自己三室一厅的居室,自己搬进招待所。这让苏纪兰备受感动,更加坚定了献身科研、报效祖国的决心。

学科交叉研究海洋生态环境

在海洋二所,苏纪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近海环流与生态环境,即河口动力学、陆架动力海洋学和生态系统动力学三个方面。

我国河口方面的早期研究工作,侧重于与工程有关的应用研究及地貌的解说,对动力机制的探讨较少。苏纪兰通过中美长江口合作及杭州湾锋面等研究项目,开展了河口环流与泥沙输运关系的研究。他与合作者发现潮流不对称性是长江河口最大混浊带形成的主要因素,在分析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冲淡水次级锋的概念,指出长江输出物质经此锋区进入杭州湾的可能,组织调查并证实了次级锋的存在,揭示了此锋区与悬浮泥沙及沉积物分布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河口整治、环境保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海是最重要的海区之一,临海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其近海的调查研究。长期以来,苏纪兰一直关注着我国近海的重要环流问题,特别注重研究黑潮及其对我国近海环流的影响。黑潮是太平洋西边界上一股强大的海流,它与中国和日本的海洋环境、航海、气候以及渔业生产均有密切的关系。从1986年起,中日两国海洋学家开始了为期7年的联合调查研究,苏纪兰任这一项目的中方首席科学家。项目取得了满意的成果,进一步揭示了黑潮本身的变异及其对临近海洋环境的影响。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0a65cca26fbc84f922ce7d30002bd1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