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人物|院士苏纪兰:就是要中国昌盛富(3)

沿海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多为经济社会发达地区。但沿海地区人口的剧增和开发利用活动,也给近海的生态与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并造成水质恶化、生境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问题。苏纪兰认为,研究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减轻各种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的影响,需要从海洋生态系统这一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去开展。自1992年起,苏纪兰与渔业科学家等合作,共同推动了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先后在渤海、黄海、东海开展了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作为项目的科学顾问,他参与指导了如“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及“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等“973”计划项目。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气候预测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海洋在季、年和年代际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南海作为全球最大的边缘海,其海洋环境与台风、季风等的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苏纪兰组织实施了多次南海海盆尺度的同步合作调查,在黑潮与南海环流的关系、南海东北部环流、南海中尺度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他还参与指导了“973”计划项目“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

苏纪兰在事业上的另一个追求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他认为,只有不断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才能使海洋科学不断向前发展。从1982年开始至今,苏纪兰已带了多届硕士生和博士生。他对学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有两个不以为耻,你们的论文、工作许多方面比我好,我不以为耻,学生应当胜过老师;同样,你们的论文作不出,毕不了业,我也不以为耻,成绩不合格就要淘汰!”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学生们也一个个成了科研骨干。

呼吁推动“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海洋的生态环境与陆地的大不相同,它的动力性强、生态环境变化快,并有高度的空间相连性,因此,在进行海洋经济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活动对海洋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冲击,尤其是滨海湿地。

苏纪兰说,人类向海大量排污、大规模填海、不可持续的养殖方式、过度捕捞等活动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难以承受这些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海洋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实施可以持续发展的“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类似于陆地上的‘绿色经济’,它强调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基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特殊性,避免对其开发利用时可能引发的一些严重后果,以利于人类可以持续的开展海洋经济活动。因此在进行海洋开发利用前,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论证要尽可能完善。”苏纪兰说。

苏纪兰建议,我国要实现“蓝色经济”,需要公众、科技工作者、政府等齐心协力,公众应关心近海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们应积极投身近海生态系统的研究,政府在行政工作中要落实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

苏纪兰认为,自然资源部的成立,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近海生态环境恶化提供了很好的行政机制。在造成恶化的主要因素中,近海的富营养化主要源于大量的陆源排污,滨海湿地的丧失主要来自陆上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这两者都属于陆海统筹的范畴,也都属于自然资源部的管辖范围。

滨海湿地是近海的高生产力海域,是支撑近海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海域。它的高生产力意味着它能净化海水、提供氧气、也是国际上公认的重要蓝色碳汇,因此恢复滨海湿地与恢复森林同等重要。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出了“构建蓝色伙伴关系”的倡议,以共同应对全球海洋面临的挑战。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主席的苏纪兰说:“国际社会也关注到了中国作出的努力,并期待见到为健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贡献的‘中国方案’。保护海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83204960

i自然全媒体

记者:戴路

通讯员:陈斯音

原标题:《科技创新人物|院士苏纪兰:就是要中国昌盛富强》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0a65cca26fbc84f922ce7d30002bd15d.html